头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连州调查队: “十三五”以来连州市农村居民收入稳健增长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1-09-30 11:10:18 字体大小: 浏览次数:-

  “十三五”以来,连州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连州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得以逐步改善。但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有待在新时期加以优化改善。

  一、发展现状:农村居民收入稳健增长

  (一)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近年来,连州市经济发展形势良好,招商引资工作落实落细,引入多个产业转移园区,为连州本地农民带来大量就业岗位,工资性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同时乡村振兴的持续深化给农村居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农产品价量齐升,农村经营净收入有所增长。连州市城乡住户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27元,较2015年增长了44.0%,年均增速9.5%。收入水平逐年提高,见图1。

   图片1.png

  图1 “十三五”以来连州农村居民收入走势

  (二)收入增长更稳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连州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亦伴随经济发展有所放缓。连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十二五”规划时期的年均增速为10.5%,“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速则降为9.5%,减缓了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收入也在提质增效。数据显示,2015-2019年,连州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由5021元增长至6147元,年均增速6.9%;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由2684元增长至3751元,年均增速11.8%。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体现出农村居民的就业状况进一步改善趋好,经营净收入的增长体现出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不断向好。

  (三)城乡收入比缩小

  调查数据显示,2015-2019年,连州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城乡居民的城乡收入比整体上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2015年连州城乡收入比为2.09:1,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则缩小为2.06:1。2019年连州城乡收入比低于全国(2.64:1)和全省(2.56:1),表明连州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更为均衡。

  二、面临的挑战: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不合理

  “十三五”以来,连州市农村居民增收成绩显著,但调查数据显示,收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尤为突出,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因素也较明显。

  (一)收入结构不合理

  居民可支配收入由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四部分组成。从图2可知,连州农民收入来源占比最多的是工资性收入,2015-2019年平均占比43.9%,且逐年渐减;其次是转移净收入,4年平均占比29.0%,且逐年渐增;经营净收入占比略低于转移净收入,4年平均占比25.6%,较有波动;财产净收入占比非常低,4年平均占比只有1.5%。

   图片2.png

  图2 “十三五”以来连州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构成情况

  1.劳动技能低影响工资性收入。虽然本地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中占比最重的一个构成部分,但由于劳动力文化和技能水平有限导致很多本地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低层次领域就业,薪酬待遇较低,长远来看靠工资带动农民大幅度增收难度较大。

  2.从事经营创收面临更多风险。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较大,农业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较多,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力量还不强,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偏低,农业增收难度大。如2020年初受到疫情影响,砂糖橘价格大幅下跌,农民出售砂糖橘平均每公斤价格为2.7元,而2019年平均每公斤为3.7元,跌幅达27.0%。另一方面,农民从第二、三产业获得的经营净收入容易受到产业发展不充分、过分依赖经济景气程度等影响,面临较多的风险。

  3.财产净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一直以来,连州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的增速和绝对值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民既不能抵押家庭宅基地使用权,也不能流转宅基地,造成土地价值很难转向资本,没有很好的发挥财富效益。此外,农村居民投资理念不强,缺乏理财知识技能,多数农村居民只能选择银行存款,金融财产收益较低。

  4.转移净收入来源过分依赖外出务工收入。从历年调查数据来看,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将近三成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寄带回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2019年连州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中仅有45.5%为常住人口,其他均为外出人员。寄带回收入容易受到外出就业环境影响,如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年初,大部分珠三角地区未能及时复工复产,对于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收入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减少寄带回收入,导致2020年上半年农村转移净收入锐减。

  (二)农村经济发展底子薄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整体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农村居民收入得到稳步提升,但由于连州地处广东的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底子薄,交通不便利,商品流通难度较大,加上地貌植被原因,更多的是家庭式承包,不利于形成规模化效应,不利于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即使连州近年来已经加大产业发展力度,但由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农民增收空间有限。

  (三)农村产业链尚未完善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连州市农村经济迸发出强劲的活力,农村产业迅速发展,但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产业融合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连州农村居民主要出口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现有的冷链物流设施不完善,农副产品收成及出售受季节因素、市场供求影响较大,且向外输送的均是农产品初级成品,农产品再加工水平较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仍在起步阶段,对于整个乡村经济的辐射作用有限。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懂农业技术和信息化农副产品营销的复合型人才紧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劳动力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连州农村劳动力人口以50岁以上居多,占比高达47.3%,25-34岁的中青年劳动力仅占23.1%。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主要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占比54.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仅为20.4%。农村大量高素质的青壮年流向城市,新型职业农民紧缺,留守群体难以利用新科技新手段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农业增收步伐缓慢。

  三、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的建议

  (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农民增收夯实根基

  农村居民收入要实现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必须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高质量的农业供给体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拓宽农民财产收入增收渠道,促进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让经济发展红利惠及广大农民,从而为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夯实根基。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农业提质增效

  近期投产使用的连州市菜心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连州菜心产业发展提供了专业化的载体和平台支撑,充分利用连州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际摄影文化、旅游文化等优势,用小菜心撬动大市场,在促农业增效,助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建议参考此种模式,顺势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立足一村一品,加强品牌打造,积极整合当地资源,逐步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以“一村一品”带动产业发展,建造完备集生产、加工、再加工、销售、物流仓储于一体的产业生态链。积极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切实提高农民的经营净收入。

  (三)让农民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一是落实人才振兴各项举措,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规划和指导,全力推进“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打造“工匠精神”,提倡和帮助农民成为从业领域的行家里手,通过提高就业能力和水平实现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

  二是大力发展有特色的县域经济、镇域经济,依托工业园区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就近就地的从业机会。

  三是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开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训,加快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四)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

  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增加农民集体分红收入、土地流转和宅基地入市等方面的收益,让农民的土地和房屋增值,使土地、房屋等财产进入市场实现价值激活。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村居民理财意识,进一步盘活农村居民资金配置,拓宽农民投资渠道,让更多的农民通过股票、基金、债券、保险等获得股息、利息、分红,使农民的收入多元化,促使农民财产性收入逐步增加。


footer底部